文/李東衡醫師
對許多新手媽媽而言,生產是一場歷經身心煎熬的考驗,當寶寶平安誕生,似乎就可以「正式出關」。然而,從醫療的角度來看,生產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身體修復與風險管理的起點。
在產後恢復的黃金六週內,有兩個潛藏的健康威脅值得高度關注——「深部靜脈栓塞(DVT)」與「肺栓塞(PE)」。這兩者不僅可能導致腿部腫脹疼痛、行動受限,更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迅速奪命。
懷孕是一種特殊的生理狀態,各種賀爾蒙變化以及血液動力學的自然生理變化會使得身體自動進入一種「高凝血狀態」。這種自然機制讓血液變得黏稠、流動變慢,容易形成血栓。此外,隨著胎兒、子宮的長大會壓迫位於後腹腔的下腔大靜脈,影響下肢靜脈的回流,再加上孕期活動量往往因身體不適而下降,血液長期鬱積在下肢形成血栓的風險更上一層樓。
根據統計,妊娠與產後女性發生靜脈栓塞的風險,是未懷孕女性的 4 至 6 倍。美國資料也顯示,靜脈栓塞是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約佔整體孕產婦死亡率的 9.2%。可怕的是,肺栓塞常常發生得十分突然且無法預期,症狀的進展也十分迅速,大部分情況下來不及診斷與治療,便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懷孕後期的輕微水腫是常見現象,但當水腫「只發生在單側下肢」、或伴隨異常疼痛與皮膚溫度升高,就需提高警覺,這可能是深部靜脈栓塞的警訊。
若有上述症狀,請儘速至大型醫學中心就醫或者給予您的產科醫師初步評估後安排轉診,從安排簡單、安全的「靜脈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液學檢查,即可初步判斷。
這些形成的靜脈血栓可能會在孕中或者產後於活動時隨著脫落,特別是深層靜脈形成的血栓,萬一隨著血流穿越心臟進入肺動脈,造成阻塞會導致「肺栓塞」。這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緊急狀況,來得快且毫無預警。
肺栓塞的症狀可能包括:
臨床上多數肺栓塞發生在產後 24–72 小時內,在剖腹產後的靜臥階段風險尤其高。
不是每位產婦都面臨相同風險,以下族群在懷孕與產後階段應特別謹慎: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以及臨床證據支持,我們在院內對每位孕產婦都實施主動式預防處置,包含:
這些看似簡單的物理性介入,是臨床上最安全、有效的血栓預防方法,能顯著降低產後栓塞風險,最重要保護產後還無法自由下床活動的階段,讓媽媽安心坐月子,醫療團隊也更有信心守護每一段產後恢復旅程。
從產科醫師的角度來說,早期下床活動是預防靜脈栓塞最簡易且最有效的方法。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只要麻醉與止痛控制使用恰當、體力允許,我們都鼓勵產婦儘早下床走動,哪怕只是在房間內簡單走走,或者是原地踏步,都會比長時間臥床安全得多。